83岁拍摄48部电影如今他也许要说再见

一直认为,我们作为与伍迪·艾伦活在同一时代的影迷,每年都能期待由他带来的新作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情。虽说近期作品被认为不如鼎盛时期,但能见证《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蓝色茉莉》等佳作的诞生仍旧是过去十年来电影艺术带给人们最美好的体验之一。

前段时间为了查看新片《摩天轮》(Wonder Wheel)的英国档期,常在谷歌搜索伍迪·艾伦,几乎每次都会发现新文章,但主题清一色是二十多年前的性侵丑闻:从耸人听闻的煽动性文章开始,到抨击出演过伍迪电影的电影人,再到各位影人纷纷出面主动或被迫划清界限。新片《纽约的一个雨天》(A Rainy Day in New York)可能无望在大银幕观看,只能在线放映;此后还有三部片约的亚马逊影业,也正在认真考虑是否解除合作关系。

回顾指控本身,绝对清楚真相的只有两位当事人——伍迪和迪伦·法罗(Dylan Farrow)。1992年由心理学家、精神病专家组成的两组调查团对伍迪、迪伦、米亚、保姆等相关人员进行了长达六个月的独立调查,均得出了指控不成立的结果。两位当事人在过去26年间重复着同样的立场,期间没有任何新的证据,或者类似指控出现。反而能够成为有力的新信息是,迪伦的哥哥摩西·法罗(Moses Farrow)在迪伦的指控后对养母米亚进行了反指控,声称米亚长期控制子女,对他进行虐待,认为她指使了迪伦做假指控,并希望迪伦能够摆脱母亲的影响,进行真正的治疗。而众多媒体却选择对摩西的声明视而不见。

这则性侵指控本身也存在诸多疑点:比如指控时间,该指控是92年初伍迪与宋宜(时任女友米亚和前夫的养女)关系曝光后几个月在抚养权争夺的高峰时出现的,很难想象伍迪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一极为不妥的时间点实施性侵;米亚提出指控后几天,又在讨论新片角色,同样很难想象,如果米亚相信对方是性侵女儿的前男友,怎么会若无其事的想继续合作新片(原本在《曼哈顿谋杀疑案》中给米亚设计的角色被伍迪替换成黛安·基顿);调查过程中伍迪接受并通过了测谎鉴定,而米亚拒绝测谎,同样事件爆发后,伍迪接受了CBS的采访并回答了各种尖锐的问题,但节目组邀请米亚单独访谈时,她始终没有出现;92年儿科医生问及碰触部位时,迪伦第一次指的是肩膀,很快米亚介入后改为私处,今年初迪伦给出的说法是当时出于羞耻感才对医生说了谎;再加上同样由米亚养育的摩西又提出了相反的指控立场,我们应该相信哪一个版本?

对比以上诸多疑问,支撑指控的仅仅是迪伦七岁时在米亚支持下的描述,以及如今出自同一人的视频采访。有些人认为伍迪既然能与当时女友米亚的养女有染,那也可以做出性侵的事情。但前者是不伦恋,后者却是最大恶极的罪人,性质极为不同,这种推断本身也是极不负责任的。据说,那段时间伍迪和米亚一直独立生活,伍迪也很少接触米亚的孩子们。人们还一直以为两人生了一个叫罗南·法罗(Ronan Farrow)的儿子(指控时4岁,长大后成为捅了韦恩斯坦,开始这次整改运动的英雄),而到了2013年的《名利场》采访,米亚亲口承认孩子的父亲其实有可能是她的第一任丈夫法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也就是说,在伍迪和米亚的这十年中,米亚是一直与前夫有来往的。

其实外人在获得更多证据、信息前,对于这起家庭内部纠纷,本就没有立场表态,但各媒体又非要将所有人拉出来示众,逼着大家表态,使得丽贝卡·豪尔(《午夜巴塞罗那》)、米拉·索维诺(《非强力》)、科林·费斯(《魔力月光》)、娜塔莉·波特曼(《人人都说我爱你》)、格蕾塔·葛韦格(《爱在罗马》)以及凯特·温斯莱特(《摩天轮》)等影人,或主动附和,或迫于舆论压力改变立场。发出另一种声音的亚历克·鲍德温(《蓝色茉莉》《爱在罗马》等)和黛安·基顿(《安妮·霍尔》《曼哈顿》等)便开始遭受攻击。

关于此事已多次否认的伍迪本人,重申立场后,未再参与后续澄清。他的冷静让我联想起另一件看似不太相干的事。获得24次奥斯卡提名、4次获奖、保持最年长原创剧本获奖者记录的伍迪,仅有的一次奥斯卡颁奖礼出席是在2002年,当年未获任何提名的他为了表达他对纽约的爱接受了邀请,以此鼓励各位电影人在9·11事件后继续留在纽约拍电影。他在以行动支持电影,坚持他对电影艺术不应投票评价的立场。这次的不做过多回应,也只不过是无理世界中理性之人的合理做法罢了。

去年边读史提格·比约克曼(Stig Björkman)的伍迪·艾伦采访集《我心深处》(Woody Allen on Woody Allen),边按时间顺序重温了他的大部分电影,惊叹于如同观看喜剧史般,欣赏到了不同阶段经典而创新的喜剧风格。同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惊喜地重新认识了《我心深处》《另一个女人》等更为严肃的正剧。很难想象,我们也许正杀死一只知更鸟般扼杀着一位大师的电影生涯和一位老者的个人名誉,也许正终结着另一部《安妮·霍尔》《丈夫、太太与情人》《曼哈顿》《午夜巴黎》或《蓝色茉莉》的诞生。

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不大对劲。贾森·比格斯(Jason Biggs)比做完根管手术(注:根管治疗术,又称牙髓治疗,是牙医学中治疗牙髓坏死和牙根感染的一种手术。该手术保留了牙齿,因而与拔牙术互补)的杰瑞·斯蒂勒(Jerry Stiller)还要磕磕巴巴,而且他在私生活中常常表现的怅然若失就像刚处理完一堆麻烦事一样。

他的女朋友由克里斯蒂娜·里奇(Christina Ricci)出演。这个角色似乎是在塑造一个有身体畸变的病理神经症患者。同时她“另类的性感风情”也看起来很倒胃口。

只有扮演斯托卡特·詹宁(Stockard Channing)的宝拉给这段沉闷的的情事注入了些许鲜活色彩。宝拉是一位性格非常活跃的前室内设计师,她哀求比格斯为她写新的“夜总会剧目”。

虽然艾伦的角色会冒出几句俏皮话(比如“早在结婚当晚我就该知道不对劲了,她的家庭成员们在我的桌边一边跳舞一边喊道:‘我们要他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但他却把这个角色演成了一个鲁莽的杞人忧天的啰嗦鬼,出场的之时咆哮几句对猖獗的反犹太倾向不满和和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无意义的厌烦,并且这个角色还有愈演愈烈的暴力倾向。电影不停地哀怨地表现9·11之后美国人的快感缺失,具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奇怪的吸引力。但是不能仅仅因为这是艾伦最愤怒的影片之一就说它有任何出彩之处。

《卡珊德拉之梦》无疑是伍迪最近“欧洲时期”的最低点,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伍迪职业生涯中最差的一部影片了。这部电影缓慢,过于直白,节奏拖沓,作为一部犯罪题材的片子情节完全不能使人信服 ,让观者很难挤出一丝笑容更别说哈哈大笑了。

故事的情节是两个兄弟(伊万·麦格雷戈[Ewan McGregor]和科林·法瑞尔[Colin Farrell]饰)答应为他们富有的叔叔(汤姆·威尔金森[Tom Wilkinson])去杀人,电影的节奏很滑稽,缺少能让惊悚片惊悚起来的最低限度的节奏变化。这部电影的幕后不乏高手(维尔莫斯·齐格蒙德[Vilmos Zsigmond]担纲摄影、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献上了难当可贵的原创配乐),配角的演出也很值得称道,其中有永远被低估的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但最终还是走向了平庸的地步。就算剧透了结局也没什么,在最后一场中一个侦探描述一场对剧情至关重要的双重谋杀,而电影里就没有拍摄这场谋杀……电影在2008年初于美国发行,还好伍迪在那年的夏天又给我们一线希望, 用一部好的多的《午夜巴塞罗那》(Vicky Cristina Barcelona)挽回了声名。

每一年伍迪·艾伦推出新片,评论界的声音会有两种:要么是在抱怨这位拍出过《安妮·霍尔》(Annie Hall)的导演正在毁了自己的电影成就,要么是在说这部新品标志着艾伦回归到以往的水准,大家不用再担心了。这种模式最起码可以追溯到15年前的《玉蝎子的诅咒》。

即使怀有最良善的心肠去看这部作品,你也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它有这么槽糕。年代背景的设定,剧情单薄(讲述了一个魔术师不顾艾伦的意愿催眠使他成为了一个盗窃珠宝的小偷),随后艾伦无法为他的电影在美国拍摄找到投资。这些都在证实当下流行的论调:艾伦正在走下坡路。艾伦的表演非常糟糕,他扮演的主角布里格斯是一位“肤浅的爱拈花惹草的自大狂”,也是一位“目光短浅的保险调查员”。与之联袂主演的海伦·亨特(Helen Hunt)扮演一位会利用自己的女性魅力耍娘气花招的“粗俗”的效率专家。她与艾伦擦不出一丝火花。而且说实在的,那时的艾伦已经太老了,不太适合与袒胸露乳的查理兹·塞隆(Charlize Theron)调情。

如果你用一年的时间拍摄一部电影,不管你再怎么天才也无法保证灵感在整个过程中源源不绝。然后你就偶然的得到了这部不着调的的讽刺好莱坞的影片。这部电影即艰深难懂又拍的泛泛而谈。艾伦扮演了一个过了黄金期的著名导演(hmm…) 他与前妻组队重返电影工业。过大的压力致使他身心盲目。

演员并未给影片增色。这次的卡司阵容是艾伦群星闪耀的演员库中极为平庸一期:狂躁的蒂娅·里欧妮(Tea Leoni)和古铜色皮肤过气的乔治·汉密尔顿(George Hamilton)占据了主要戏份,致使这部影片原想利用近期低迷的同时也想维持一种经典好莱坞式的风格,但两手抓的下场是片子变的不伦不类。

我们对伍迪在《咖啡公社》(Café Society)前的最后一部作品非常不喜欢。我们对自己的厌恶程度之深感到震惊,相信没有人能超过我们的震惊程度。

电影由艾玛·斯通(Emma Stone)杰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担纲主演,他们都是我们极其喜爱的演员,女配由帕克·波西(Parker Posey)出演。这部电影标志着艾伦经历过一段花哨时期(如《魔力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后回归当代美国,同时也似乎是对艾伦式谋杀+不忠剧情的回归。在此这前这个路线可是硕果累累。但是无理之人却成为了伍迪最糟糕的电影之一,沦为一部毫无笑点的的喜剧。

女主角的作用仅仅是在诉说男主角是多么的饱受煎熬和风趣幽默。而男主角有些自我陶醉式的存在危机,导演显然认为我们应该非常关心他的心理问题。电影里斯通在一场餐馆戏中说出“谢谢您为我点菜”,以及标志性的伪知识分子掉书袋桥段发生之前(斯通通过在《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ment]书页边缘上的笔记发现了男主角在谋划一场犯罪)的部分都清晰的说明了《无理之人》代表了艾伦近期电影中最为糟糕的倾向,其中包括性别歧视和自我陶醉,但是却没有了以往那些让这一切都值得的经典笑线

在艾伦的很多电影中,导演会按照自己的标准选找其他演员替代自己的角色。这其中最糟糕的选择非《名人百态》中的演员/导演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莫属。他在名人中扮演一个当过小说家的小报记者(当然了,是在经历了一场灾难般的离婚之后)。就其本身而言,这样的选角实在是诡异至极,而且《名人百态》上映之际正是肯尼思·布拉纳令人印象深刻的莎士比亚剧目巡演的尾声。但是布拉纳近乎完美的模仿了艾伦那些面目抽动的小动作和结结巴巴的说话方式,这也许是名人百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了。

电影的问题比比皆是,与其说这是一部情节连贯的电影不如说这是布拉纳夫如各路名人照面的插曲(通常这些名人都在扮演夸张版的自己)。电影中最出色的片段来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他突破了以往坏男孩的形象,然而对于好莱坞虚荣空虚的讽刺,这本该是以含蓄和怼名人著称的艾伦的拿手好戏,但《名人百态》却百态全无。事实上《咖啡公社》在“名誉的代价”的戏码上要好的多得多。

很多人认为《赛末点》(Match Point)是艾伦职业生涯后期的一次胜利,但随后发布的《独家新闻》让人伤心的看到艾伦又回归到了粗俗的闹剧。尽管让人欣慰的是他没有让他的第二部伦敦片再次走惊悚片路线,但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主演无烂片的光环还是因为《独家新闻》破灭了。

剧情是一位麻烦缠身的初级记者根据从鬼魂那里得到的线索尾随一位英俊的连环杀手嫌疑犯,这部电影就是像它听起来这么蠢,魅力组合约翰逊与休·杰克曼(Hugh Jackman)也无法拯救这部烂片。这部电影在混乱的超自然元素与主要连环杀手的陈述之间无法取得平衡,因此在情节与调子上都显得极其不协调。如果这部电影做的不错,那么它公式化的倾向和单薄的剧情可以被掩饰为“毫不费力”和“如沐春风“。但是它失败了,因此它的懒惰和僵化就更为显现。艾伦这次毫无新意的发挥展示了他创作后期最为疲软的创作动机。

你可能会认为一部叫《仲夏夜之性喜剧》的电影不会让人感到无聊。但你错了。这部难熬的电影,大致上基于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夏夜的微笑》(Smiles of a Summer Night)的剧情,但是的巧妙的改编动机在片头字幕出现后就逐渐消失殆尽了(这片头倒还做的亮眼)。尽管,或者也许,因为艾伦对伯格曼的敬重,他似乎不能让这部致敬作品燃起火焰——整部电影都非常无趣,包括它的时代的背景,它直白的哲理探讨近乎于生硬的学术论文,制作也很很平庸。

优秀的卡司阵容(包括玛丽·斯汀伯根[Mary Steenburgen]、托尼·罗伯茨[Tony Roberts]和何塞·费勒[Jose Ferrer])也无法给这部令人昏昏欲睡的电影提气。但是如果把这部电影放在艾伦的影片表和自传中,它的卡司阵容可以提供一个有趣的注脚:这是第一部他未来伴侣米亚·法罗[Mia Farrow](现已离婚)参演的艾伦电影。这样的遇见在他们的爱情开始的所有可能性之中,看来算是极为不吉利的一种了。

过去的几十年艾伦在欧洲各大主要城市拍摄的电影大部分都让人昏昏欲睡,这部以时尚的意大利为背景的艾伦电影并没有特别令人讨厌之处,同时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部电影以“永恒之城”作为背景,包括艾伦的老牌阵容朱迪·戴维斯(Judy Davis)、佩内洛普·克鲁兹(Penélope Cruz),和新鲜面孔杰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艾伦·佩吉(Ellen Page)、格蕾塔·葛韦格(Greta Gerwig),你没法儿不觉得这部电影的内容应该更丰富一些。

这部电影的部分问题在于四段独立故事的融合比艾伦其他类似影片做的还要糟糕,从一个故事跳转到下一个故事的时候很生硬,没有行云流水之感。 但是最主要的问题是这主要是一个关于浪漫的灵感和迷恋的故事,却让人丝毫受不到感染,并且调子奇怪的冷峻的很,而这座诞生过费里尼(Fellini)与马斯楚安尼(Mastroianni)的城市本该点燃艾伦作为一个死忠影迷的拉丁激情。艾伦的所有欧洲系列的影片都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给背景城市的一封情书,罗马在这场示爱中显然收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她得到的仅仅是一张字迹潦草的明信片。

这部电影甚至在发行的时候就基本被忽视了。尽管电影的卡司阵容强大到很难不为其驻足(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乔什·布洛林[Josh Brolin]、安东尼奥·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芙蕾达·平托[Freida Pinto]、娜奥米·沃茨[Naomi Watts]悉数参演。摄影师为才华横溢的维尔莫斯·齐格蒙德[Vilmos Zsigmond],他同时也是艾伦的老搭档),而且在戛纳电影节上的首映亦是分外耀眼。

但是从那以后,这部电影就像掉入黑洞一样再也悄无声息。这部电影的主题基本是关于忠诚,这倒是蛮应景,因为喜欢这部片子的人一定是艾伦最忠实最不加评判的粉丝,他们依然相信艾伦对于人类处境还有很多见解,尽管种种证据表明他已经江郎才尽。但是对于我们其他人来说,尽管有一些有趣儿的支线情节和让人为之入迷的东西,整部电影空洞异常,毫无特色。电影交织的故事线让人感到是靠巧合拼凑在一起的,很难让其中的讽刺转折达到效果。难怪在我们被要求尽可能多的说出艾伦电影名时,我们总是会忘了这一部。

在前期构思里,《双生美莲达》会是一部如信手涂鸦一般富有魅力的影片——作品同名角色由惯被低估的拉妲·米契尔(Radha Mitchell)饰演。剧中,她的经历宛若一个镜像,同时映射着一部悲剧和一部喜剧。到目前为止听起来还好?呵呵悲剧了,这个电影还要更无聊。除却昙花一现的精彩表演(威尔·法瑞尔[Will Ferrell]在影片中替代艾伦的角色,他的表演出乎意料好,他夸张了艾伦的面部抽搐的小动作),这部电影有些拖沓。在后半段结束前,观者恐怕是已经被无休止的思维把戏搞乏了。就算阿曼达·皮特(Amanda Peet)、史蒂夫·卡瑞尔(Steve Carell)和切瓦特·埃加福特(Chiwetel Ejiofor)等配角的出场提供了一些转折,剩下的部分也没什么生气。

切瓦特·埃加福特是伍迪·艾伦电影里少有的黑人演员,他的表演流畅如天鹅绒,差点就能救该片于水火,不过也只是 “差点” 。顺便说一个花边新闻:法瑞尔和米契尔的角色本是为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和薇诺娜·瑞德(Winona Ryder)量身定做的,而那时二人都无档期,他们现在大概不再为错失了这部片子而后悔了吧?

[《俄狄浦斯的烦恼》(Oedipus Wrecks)]这是短片集《大都会传奇》中的一部短片,另外两个部分分别由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指导。艾伦成功夹在马丁导的“好片”和科波拉导的“烂片”之间, 像是三明治夹心,为广大群众示范什么是“还好”的影片。妈宝艾伦对其母的大爱演绎成了轻喜剧“俄狄浦斯王”。

剧中某妈因一个魔术失误丧失了实体,继而被传送到了纽约市。她随后好不容易又显形成了一个巨型鬼影,漂浮在曼哈顿天际,极尽令人尴尬之能事,大肆宣扬其子的私生活。纽约人很快就把这个妈宝的故事烂熟于心,也学会容忍甚至无视她滔滔不绝的母性泛滥。这个片的思想境界是有在高的,而超现实主义是艾伦的常态(这从他的短篇小说中可见一斑),不过该片总体上无非是炒了神经质和妄自菲薄的冷饭,只是这个题材还没有做过搞笑版的而已。

《怎样都行》与瑞奇·热维斯(Ricky Gervais)的《谎言的诞生》(The Invention of Lying)同出一年,虚浮的画面是70年代早期伍迪·艾伦的高级喜剧概念的近现代典型。这部电影像极了现在热维斯本人的样子,一个要求你同情他的同时又以此为最为滑稽之事的自傲到令人生厌的人,通过窃取艾伦最喜欢的字体(Windsor-EF Elongated,印刷术的爱好者)用作片头的行为唤回了艾伦的遗风。观众们会更好的完成对艾伦工作的检验,那些他承诺过的在一个混乱的欧洲停顿时期之后回到纽约后的工作,他重新润色了一部遗失于1970年代的剧本(一部最初为泽拉·莫斯特尔[Zero Mostel]量身定制的电影剧本)和在艾伦诸多继承人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那一位。

他甚至与都没有使用设计极端环境的手法,但对于那些消化不良的无神论者,《怎样都行》里好玩的点到处都是:拉里·戴维(Larry David)最为一个失败的物理学家深陷于与全球的潜在精神病患和蠕虫们的对抗之中。神经地带的乡下人被过于粗暴的描绘了,并且与埃文·蕾切尔·伍德(Evan Rachel Wood)的恋情带来的不相干的(并且令人作呕的)自传成分,但是《怎样都行》至少比他在外的名声要好。

如果他不在最烂的伍迪·艾伦电影榜单里,那也一定在最矫情的电影列表里,在这难以令人信服但本质上还算充满善意的故事里看到艾玛·斯通和科林·费斯(Colin Firth)两位迷人的演员还是可以发生一点化学反应的,但与其说这个爱情故事浪漫不如说它柏拉图来的贴切——对于一个情节混乱的闹剧调侃来调侃去。穿着美丽的衣服——我们将会给它——并且盛装出席类似于唐顿庄园般适度奢华的场景设计,这个俗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无神论者(费斯饰)在爱上灵媒(斯通饰)的过程中,本决定揭穿她的骗局的心动摇了。

空洞的和无实质的话语往往可以算作小小的夸奖,但在此我们把他们放在了一个负面的语境之中:显然,《魔力月光》本应是轻巧若鸿毛蛛丝并且剧情简洁清澈如皎洁的月光,但浮游虚空和轻功水上漂这两种境界之间界限分明,而最糟糕的是艾伦在这部片子里面越过了这道界限。当然如果你只是在长途飞行的途中(打发时间),它还是合格的。

一位居住在曼哈顿不满足于现状、娇惯的中年女人(米亚·法罗饰)放弃了她的事业去照顾她的家庭。当她在儿子的学校遇到了她笃定是她梦中情人的男人时(乔·曼特纳[Joe Mantegna]饰)时,她平凡却富足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她对其实还未付诸行动的出轨感到深深愧疚,她向一个中医寻求帮助,而在此后,故事向一个奇异而浪漫的方向驶去。其中有一种草药让她对于自身性的吸引力信心满满,另一种给予了她隐身的能力,借助这种草药她得以监视她爱的人,还有一种草药能让她看见她过去生活中的鬼魂(亚力克·鲍德温[Alec Baldwin],饰演她性格鲁莽的前任男友的鬼魂),唤起了她过去的回忆。

这部影片由威廉·赫特(William Hurt)、布莱斯·丹纳(Blythe Danner)和朱迪·戴维斯联袂出演,尽管这为这部影片——这一部翻拍自费里尼的《朱丽叶与魔鬼》(Juliet of the Spirits),并多处借鉴《爱丽丝漫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的影片——增色不少,却也使其过目即忘。但如果把它算作失败之作的话,那它在烂片中无论如何也算的上是善意的且杀伤力小的那一部了。

作为艾伦最不妥协、最愤怒的作品之一, 《解构爱情狂》很不幸的由于糟糕的剧情而无法施展其讽刺力量。艾伦扮演的哈里·布洛克是一位饱受煎熬的作家,他在他的暮年却经历着精神崩溃的折磨,与此同时,现实与虚幻开始交融。哈里常常从自己的朋友和家人那里获取灵感,致使他的作品变得越来越真实而与他自己的生活交缠在了一起,使其生活变得混乱不堪。与此同时,他还在和一个情人恋爱并在处理一个他认为不是自己应得的职业奖项。

这部电影是艾伦最为最我反省的作品之一,承担了他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意淫的双重任务,但它依然充斥着一群由一个奇葩的全明星阵容组成的一堆荒诞主义者的痕迹——瞧瞧看由比利·克里斯托(Billy Crystal)扮演的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小角色鬼魂。《解构爱情狂》里有着无拘无束欢欣的时刻,但他角色所透出的自私卑鄙的气息,即使清新脱俗,也使其很难把他与一个正在经历危机的艺术家的形象连接起来,正当他的作品已经开始解构他自己的时候,他一边鞭斥着一边责骂着。

除了拥有伊莲妮·斯楚奇(Elaine Stritch)对一个糟糕、自私、无可救药的母亲角色的绝佳诠释之外,艾伦的这部《情怀九月天》还是一个电影技巧展示,这一点大家的看法褒贬不一,它以利弊兼有的长镜头少剪辑而闻名。它是一部讨人喜欢的电影,讲述了秘密、谎言、无偿的爱以及破碎的期望;它也是一部沉郁、伯格曼式的戏剧,讲述了在夏末时节的周末,前往纽约州北部出游时的浪漫欺骗和背叛。这部悲中带喜的电影由斯楚奇、米亚·法罗、黛安·韦斯特(Dianne Wiest)、杰克·沃登(Jack Warden)、丹霍姆·艾略特(Denholm Elliott)和萨姆·沃特森(Sam Waterson)出演,展现出了法罗性格中的忧郁分子以及其他人对情感对象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

诚然,这部片并不是《秋日奏鸣曲》[Autumn Sonata](这是伯格曼在1979年末拍摄的大作,两片拥有相似的母女主题),但它也并不是没有情感充沛有力的画面,这种画面大体上围绕着法罗、韦斯特和斯楚奇之间进行。有趣的是,本片总共拍摄了两次,因为此前山姆·夏普德(Sam Shepard)、莫琳·奥沙利文(Maureen O’Sullivan)和克里斯托弗·沃肯(Christopher Walken)三位演员出演的效果并不好。

作为导演和制片人,艾伦凭借他独特的言论和确切却又抽象的政治关系立场在业界获得了不少赞誉。不过,他开始电影生涯却开始得很低调——他的目标只是让观众爆笑而已——并且在他的早年,实现这个目标简直太简单了。虽然艾伦并没有执导(也没有拍摄)《出了什么事,老虎百合?》的大部分镜头,但是这部电影却是《神秘科学剧院3000》(Mystery Science Theater 3000)之类电影借鉴的优秀前辈。

艾伦使用了日本连续剧《国际秘密警察》(International Secret Police)的两段镜头,把它们重新编辑配音,直接把一部间谍片变成了寻找最棒的鸡蛋沙拉菜谱的过程。所以这部片就是一张电影合辑(mixtape),或者说是一种饭制版的作品——它时不时告诉你,工作室让艾伦来再剪辑影片首当其冲就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选择。当然,虽说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堆特技,它在当今看来还是十分风趣的。即使当年条件极其有限,它也能够证明艾伦对喜剧电影的深刻了解。

这部名如其片《影与雾》是导演的一次有力尝试,这部明亮却神秘的黑白影片由安东尼奥尼的御用摄影卡洛·迪帕尔马(Carlo Di Palma)担纲,这位摄影在这部影片里将德国表现主义,乔治·威廉·巴布斯特(G.W. Pabst)和F·W·茂瑙(F.W. Murnau)的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部设定在20世纪20年代的卡夫卡式的故事里,艾伦扮演了一个好哭又懦弱的记账人,他在义务警员一场对一个当地的连环杀手的追捕行动中被抓(主要致敬了弗里兹·朗[Fritz Lang]的《M就是凶手》[M])。第二个故事,最终还是会与第一个故事连结起来,围绕着一个戏团小丑(约翰·马尔科维奇[John Malkovich]饰)寻找他那个卷入了一场发生在一家附近妓院阴谋的吞剑者女朋友(米亚·法罗饰)的故事进行。所有摇晃着的平行光和可怖的街道满是随意游荡着的小偷和暴徒,并且这部影片的配角们也很亮眼——由约翰·库萨克(John Cusack)、麦当娜(Madonna)、肯尼思·马尔斯(Kenneth Mars)、凯茜·贝茨(Kathy Bates)、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朱莉·卡夫娜(Julie Kavner)、威廉·H·梅西(William H. Macy)、华莱士·肖恩(Wallace Shawn)和莉莉·汤普琳(Lily Tomlin)组成。这也是我们弄不清楚为什么《影与雾》在有着如此优良的配置下依然显得如此模糊和轻微。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艾伦职业生涯进入了“金棕色时期”,仿佛进入秋天般,开始迂回前行(这一时期的电影都是与摄影指导斯文·尼科维斯特[Sven Nykvist]和卡洛·迪帕尔马合作完成的),电影的剧情更为戏剧化,主要集中表现女主人公的痛苦,主题往往与不忠和不幸婚姻有关。

这部电影,主演包括吉娜·罗兰兹(Gena Rowlands)、米亚·法罗、伊安·霍姆(Ian Holm)、布莱思·丹纳,以及出镜不多却大放异彩的吉恩·哈克曼(Gene Hackman),过于直接地呈现出伍迪·艾伦这时期电影的特征。这部小成本影片(其出色的摄影由常与伯格曼合作的斯文·尼夫斯基特完成)的灵感来自于《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讲述了一名沮丧的女人(法罗饰)和她的精神科医生邻居倾诉时,另一名女人(罗兰兹饰)开始偷听她身上的问题。他们之间的对话促使罗兰兹通过梦境般闪回的方式思考自己的过去,让她意识到自己曾经疏远自己过去的朋友和情人的行为是多么冷漠。这两个女人的故事做到了自圆其说,但这幅小巧精致、表演出色的肖像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故事中心的女人,丰满、复杂、不一定惹人喜欢、但依旧才华横溢。

我们对于艾伦饰演一个神经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习以为常了,而当他有时尝试表演与这完全相反的形象时,我们往往会眼前一亮。他在《业余小偷》这部电影中的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小群蠢蛋形象中的一个。至少有一部分是在伊林地区的犯罪喜剧电影例如《老妇杀手》(The Ladykillers)和《拉凡德山的暴徒》(Lavender Hill Mob)的基础上进行了即兴创作。

艾伦饰演雷,一个想要抢劫一家在面包店旁边的银行的累犯。结果发现他妻子弗兰奇(崔茜·尤玛[Tracey Ullman]饰)卖的饼干刚好可以为他的抢劫计划做掩护,而且这样做相当划算。坦白的说,这是一个天才的构思,本应该完全是一部比《业余小偷》更好的电影。呈现的却只是很古怪的叙事结构和一般般的演技,由休·格兰特(Hugh Grant)饰演的这个低贱的艺术家恶搞阶级制度的表现其实非常薄弱。尽管影片不是很完美,但这还是一部愉快、快活的电影。而其中由依莲·梅(Elaine May)展现出的惊人演技的表演片段,简明的说,可以称得上是艾伦镜头下最棒的表演之一了。

也许大多数人会记住《非强力》是因为米拉·索尔维诺(Mira Sorvino)在彻底被人遗忘前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但这部影片仍是艾伦在他不算高产的时期里最棒的电影之一。尽管故事相当典型伍迪·艾伦式——他是一个想确定他养子生母身份的父亲,尽管他自己(和海伦娜·伯翰·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的婚姻就压力重重——但这种设置被另一种典型的花样激活:希腊合唱团式的旁白(由 F·默里·亚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领衔),有时甚至会与角色互动。

让优秀的迈克尔·拉帕伯(Michael Rapaport)特演了一个布鲁克林的混蛋,索维诺饰演了一位嗓音尖厉却心地善良的,她的表演比我描写的要好的多(尽管也许还没到达奥斯卡获奖水准)。可悲的是,一些恶心的事情发生(艾伦一度睡了索维诺),这使得善良和正能量的抒发有所减损,但是合唱的构想还是保持了艾伦的真诚(某种程度上),谢天谢地,这也阻止了这部电影彻底地沦为了一部希腊悲剧。

充斥着异国特有的浪漫情调,伍迪的这部现代歌舞片在他的作品中占据了一个奇特的位置。这部电影将镜头对准了朱利亚尼时期的一个上东区纽约家庭,一探他们在纽约、威尼斯和巴黎发生的风流韵事。爱情让他们相互纠缠,一排排褐石建筑和纽约中央公园的落叶,或是电影欧洲外景的桥梁和水道,见证了他们冲动的求婚或是旧情复燃。

尽管有着相当不错的卡司(阿伦·阿尔达[Alan Alda]、歌蒂·韩[Goldie Hawn]、德鲁·巴里摩尔[Drew Barrymore]、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等),艾伦本人还是在电影中献出了他的表演,饰演了一个逃到威尼斯与他的梦中情人(朱莉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饰)私会的单身汉。这里巨大的年龄差很明显未经妥善处理,而罗伯茨也成为了艾伦中期爱慕年轻女星的美丽和活力而不是给她们真正的好角色去演的第一个牺牲品。但其中未经训练且时时不稳定的歌声反而成为了上映后最引人争议的一个部分,也许其实也是我们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这部影片尴尬的处于艾伦的优秀作品和明显带有实验性质的作品之间,因此《无线年代末期这段艾伦的高产时期里被人遗忘,但它理应成为艾伦最为成熟、最为不自我的电影之一。

它是一部浪漫化的自传(可与费里尼的《阿玛柯德》[Amarcord]、尼尔·西蒙[Neil Simon]的《布里顿海滩》[Brighton Beach Memoirs]等等相比较),又没有陷入自我夸耀、神神叨叨的自传电影的窠臼。的确,这里没有很多我们从未见过的东西——以此致敬我们久远的无线电时代,它模仿了很多《开罗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或《丹尼玫瑰》(Broadway Danny Rose)里的桥段,却并没有达到这些电影风趣且温暖的高度。但它依旧算是对人们身上小怪癖的一首轻快的颂歌,模仿了三、四十年代家庭生活的各种小毛病。

任何一份给大概有47部这么多的影片排名的榜单中,总会存在着争议。其中一个我们能提前预料到的关键点,就是这部脍炙人口、以伦敦为背景的悬疑片被排在了相对靠后的位置。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当时正开始从性感清纯路线逐渐向我们最爱的实力派演员转型的斯嘉丽·约翰逊成了片中的亮点;但除了“成为别人的幻想”之外,导演并没有让她做其他的事。

当然了,难得有一次艾伦没有直接把自己替换到角色中去也是一件好事。而我们看到的是性情捉摸不透的乔纳森·莱斯·梅耶斯(Jonathan Rhys-Meyers)和一个稀里糊涂的恋爱故事。这个故事以伦敦为背景,就像一堆明信片一样“原汁原味”。艾米莉·莫迪默(Emily Mortimer)和马修·古迪(Matthew Goode)一配一主,颇为精妙。但是,《赛末点》这部电影却缺乏了点灵气。相较而言,《罪与错》(Crimes and Misdemeanors)中那些相同主题的妙语可就好得多了。所以说《赛末点》谈不上糟糕,但却缺乏生气,以至于在艾伦最严肃的作品中都显得毫无特点。

简而言之,我们对艾伦的最新作品主要持正面评价。不过我们得出这样的观点可能是由于我们对艾伦的上一部作品太过失望,《无理之人》几乎使我们产生了不再看艾伦电影的冲动,而《咖啡公社》让我们松了一口气。

但是,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优秀的表演,给这个好莱坞黄金时期的甜美图景和纽约黑帮夜店时期增添了不少现实生活气息。她成功地做到了近期的艾伦女郎们(如艾玛·斯通和斯嘉丽·约翰逊)没太做到的事——她看上去还是她自己而非艾伦授权的附属品(这里就要提到杰西·艾森伯格,斯图尔特与他几乎贴近到令人感到不适)。此外,有了传奇的维托里奥·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的惊艳摄影和优秀的美术设计,斯图尔特闪耀、层次鲜明的表演把电影的短板几乎都补上了,比如断成两截的叙事结构和某些不禁令人觉得老套的情景。不过如果这是艾伦在自己的基础上发挥的话,至少他在参照自己此前更好的作品。

这是较为被低估的一部电影。《宝典》是基于大卫·鲁本博士(Dr. David Reuben)的同名自助类书籍改编而成。电影节选了书的部分章节,由七个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提出了一个不同的问题。这七个部分在基调、质量上差异很大,给了艾伦很大的自由实验空间——由此这个很蠢的问题“有用吗?”(这部分让艾伦宫廷小丑的形象永存人心)甚至比“为什么有些女人没办法高潮”(这部分艾伦充分探索了他对欧洲电影的热爱)要来的更艺术。

尽管这部电影只是一部短剧合集,而不是一部连贯完整的作品,但它仍然是一部欢快、滑稽并且真实的电影,在我们回忆艾伦作品时太容易被忽视。而如果可能的话,那段艾伦饰演一只戴眼镜的的经典桥段是值得单独成片的。

伍迪·艾伦这部描绘华灯之都巴黎和其二十年代文学沙龙盛况的电影保持着一贯轻松浪漫的风格,这种风格在《咖啡公社》仍然依稀可见。两部作品都有着怀旧主义的味道,而它们怀旧的对象就是怀旧本身,爱慕的对象是仅止为观念的爱情。《午夜巴黎》故事表面上看很简单,一场毫无解释的时光旅行,把一个挣扎纠结的当代小说家(欧文·威尔逊[Owen Wilson]饰)突然置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 格特鲁德·斯泰因等人之中。电影以爱恋的视角热泪盈眶地打量着旧时光的美丽,审视着迷恋梦幻泡影一般的危险。

在观众的印象里,该片无论是客串、还是配角,演员阵容可谓是星光熠熠:玛丽昂·歌迪亚(Marion Cotillard)、寇瑞·斯托尔(Corey Stoll)、凯西·贝兹(Kathy Bates)、艾丽森·皮尔(Allison Pill)、汤姆·希德勒斯顿(Tom Hiddleston)、瑞秋·麦克亚当斯(Rachel McAdams)、麦克·辛(Michael Sheen)等等。除此之外,《午夜巴黎》一共斩获四项奥斯卡提名,且好评无数,倒也有些过誉。不过,鉴于观众们对于伍迪·艾伦此前一些作品有所失望,因而如此正面的反响也被视作人们对他的状态有所回复的肯定和宽慰,但即使是这样,这位电影人结结实实的魅力也是无法被掩盖的。

相比较于艾伦一贯对“性”更理性,也更讽刺性的表现手法,午夜巴塞罗那则显得更为撩人情欲。电影仍然是讲述一件基调相对轻松愉悦的琐事,其间对于充满异域风情的风逐浪荡的表现并非如一些影迷所想的那般深入,恰好电影也志不在此。在这段朦胧的四角恋中,每一个角色都极具魅力,艾伦把故事建立在一个陌生海岸的设计收效不错,虽然这样做本身也没什么风险。

神经质的维姬(丽贝卡·豪尔[Rebecca Hall]饰)和任性率真的克里斯蒂娜(斯嘉丽·约翰逊饰)邂逅了胡安·安东尼奥(哈维尔·巴登[Javier Bardem]饰),也遭遇了安东尼奥的暴躁前妻玛利亚·爱莲娜(性感风趣的奥斯卡获奖者佩内洛普·克鲁兹饰)。影片中因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喜剧性情节具有奇妙的化学效应,给观众带来了一种难以言状的乐趣,直到奔放的玛利亚性格发生了变化。有关拉美人的爱情传说总是别样的浓烈,不过在拍摄过程中,克鲁兹和巴登两人之间产生了神奇的化学效果(难怪两人之后暧昧纠缠),并且电影的最后一幕隐隐投射出悲伤的色彩和一种给了角色深度的智慧,使其成为人,而不是那些爱情传说中的原型,无论那些角色原型是多么的引人发笑。

伍迪·艾伦在状态时,大概没有任何一位(男性)编剧或导演能够在塑造复杂而“艰辛”的女性角色方面超过他。而一旦这位天才与一个同样在状态的女演员合作,其结果必然是令人惊叹的:一如《丈夫、太太与情人》(Husbands and Wives)中的朱迪·戴维斯,《汉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中的黛安·韦斯特,还有《安妮·霍尔》中的黛安·基顿(Diane Keaton)。在伍迪·艾伦近些年的创作中,能与前面这些电影相提并论的大概只有他与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合作的奥斯卡获奖电影《蓝色茉莉》了。

影片中,自私而又神经质的社交名媛茉莉一夕之间家财散尽,生活完全依靠善良的莎莉·霍金斯支持,而茉莉的演员布兰切特则丝毫不畏惧演绎人生的最低谷的种种情形。事实上,她的表演是如此的耀眼以致于让整部电影的塑造几乎鲜活到摆脱了荧幕限制的地步,即便这并不是艾伦塑造过的最引人入胜或独到入辟的情节。这部电影在其他方面其实可以做得更好,尤其是金融交易黑幕而导致所有财产一夜之间荡然无存的主题,这还是比与我们平日了解的伍迪·艾伦更加尖锐的。但这部作品几乎是走向电影事业的巅峰的布兰切特的一场独角戏,又有谁会抱怨导演呢?

在伍迪·艾伦最好作品中,《香蕉》算的是其中一个。开场讲述了霍华德·考赛尔(Howard Cosell)对外国独裁者的刺杀行动,并且以轻快的剪辑节奏表现出来,算得上是一个实验短片。即便《香蕉》算不是伍迪早期荒诞作品中最获赞的一部,也仍然十分有趣:电影里既有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时刻,又以一种标准化的视角来观察纽约生活。

影片中的异国桥段,包括伍迪为打动一个女孩而成为了一个虚构的南美国家的领导等,与电影其他部分相比稍有逊色;也许导演是结合了自己的短篇小说进行创作,想传达出一点超现实的意味,然而这种想法在电影中却未能得到如小说中一样充分的表达。在伍迪·艾伦早期的电影中,大量发生在曼哈顿的爱情故事是一所巨大的金矿,这其中就包括伍迪与情妇的分分合合,和关于“给予与接收”这一主题无休无止的争论。《香蕉》并没有到达《爱与死》(Love and Death)在荒诞戏谑上的高度,尽管没有《傻瓜大闹科学城》(Sleeper)那么老派,但在发人深省的层面上也有所欠缺。不过比之伍迪其他的电影,这部电影独一无二的地方在于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在电影刚开始的场景里以地铁抢劫犯的形象示人。

主题的重复性是伍迪·艾伦电影生涯的一大特点,而作为其中的异类,《西力传》这部先锋性的伪纪录片中保留了伍迪·艾伦一以贯之的抱怨和哲学思考。电影采用黑白画面,将目光聚焦在雷纳德·西力(伍迪·艾伦饰)身上。电影中,当主角发现他可以自如的变形成为周围的人的能力后,长久以来作为局外人的他逐渐被社会所接纳。通过在当年还很先进的蓝屏技术,伍迪在电影复古片段中加入了卡尔文·柯立芝(注:Calvin Coolidge,美国第三十任总统)和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这种让电影看似一部久远历史片的努力非常令人惊叹,即使后来大家记住的却是《阿甘正传》(Forrest Gump)这种片子。

虽然西力和弗莱彻医生(米亚·法罗饰)之间的爱情要是更自然些也算甜蜜,但或许观众会感兴趣于电影中的历史人物的客串,享受判断虚实的过程,以及影片中出现的当代传奇人物,比如索尔·贝娄(注:Saul Bellow,美国作家,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获得者)和苏珊·桑塔格(注:Susan Sontag,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著名女权主义者),尽管他们并未出名到一出场就让人先大笑,但二人仍然努力地绷着脸一本正经地评论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与伍迪其他佳作相比,这部作品的光芒显得有些黯淡,而事实上,这部伍迪第一次独自导演的长片是他有史以来最有趣的一部电影, 因为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引人发笑。

电影以伪纪录片形式(这在当时还是相当有创意的)讲述了弗吉尔·斯塔克维尔放着成功的“司法领域”工作不做而去抢银行的故事。虽然弗吉尔行事荒唐,但是他和珍妮特·玛戈林(Janet Margolin)饰演的露易丝在那些鲁莽的闹剧中逐渐发展出一段真挚的感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了伍迪浪漫的一面最早的起点。不过,电影虽依旧以人物为中心,但仍然着力呈现着那些段子,在某种程度上给诸如此类的真诚恶搞作品确立了一个范例,而很多人后来错误地将这种范例归功于《空前绝后满天飞》(Airplane!, 1980)。伍迪给电影赋予了更为沉重的思考和含义,但是电影中笨拙的持枪抢劫、下雨天用肥皂做手枪越狱,以及经典的闹剧桥段——弗吉尔在行进乐队中演奏大提琴等情节也算的上是最忠于电影的设计了。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世界:在伍迪·艾伦经受其私生活丑闻的巨大打击和阵痛的时候,他拍出了自己最滑稽、最乐观也是最令人愉悦的作品。事实上,两次由于外界压力所带来的两个转变极大地提升了电影的质量:伍迪选择易怒的安杰丽卡·休斯顿(Anjelica Huston)而非是一个更年轻的演员出演,这样的选择让他可以拍出与年龄更相配的挑逗情戏,更重要的是,换掉米亚·法罗,而选用令人陶醉的黛安·基顿——虽说导演本意是要把自己塑造成风趣幽默的形象,结果黛安却收获了观众更多的笑声。事实上,两个演员的状态在当时都处在巅峰。

影片中,二人这段长远的婚姻因邻居的死亡而得到了急需的调剂(电影最终演变成以凶杀为主线,爱情成为副线的电影。早在创作《安妮·霍尔》时,伍迪就希望创作这样一部凶杀电影,但最后作罢,这一愿望在多年之后终于得以在《曼哈顿谋杀疑案》中实现)。伍迪和黛安在电影中的这段关系可以说是伍迪呈现过的成年人关系之中最为柔情的。其中有很多向经典电影致敬的情节,这些情节一直都很有趣,直到在结尾处“地”照搬了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的《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但如果你把这说成是抄袭的话,那么你无非就是在挑刺,尤其在这部电影把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和I·A·L·戴蒙德(I.A.L Diamond)都放在了致谢名单中然后逗得人咯咯得笑的时候。

伍迪·艾伦在其中年时期与前任米亚共同缔造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这部《开罗紫玫瑰》。电影设定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戏中的妻子(米亚·法罗饰)饱受苦难。当她走进影院以寻求逃离现实的出口之时,戏中的男主角,汤姆·巴克斯特(杰夫·丹尼尔斯[Jeff Daniels]饰)打破了“第四墙”,走出荧幕到塞西利娅面前表达爱意。在这之后产生了一场好莱坞的喧嚣与狂欢,大师们在创作诸如此类“圆梦”的剧本时引发了愈加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而他们则正是依靠这些问题来区分开虚拟和现实世界。

这部电影无疑是伍迪·艾伦最好的作品之一(在他看来,《开罗紫玫瑰》应该是最接近他内心设想的作品)。不仅如此,这部电影以一种比其轻描淡写的剧情更加严肃的视角探讨了人对影像的着迷。实际上,电影花了大篇幅讲述了一个自我代入的虚幻美妙的梦境,但这终究只是一出让人苦涩悲伤心碎的故事,究其根本告诉人们,电影,只是个谎言。

《星尘往事》被视为伍迪·艾伦对费里尼《八部半》的致敬之作,但就如托尼·罗伯茨说的那样——“致敬?我们根本就是完全照搬。”在这部电影中,伍迪·艾伦打破了诸多社会和电影制作商的传统。他谈论到成功和出名的空虚(这在美国社会当属禁忌)和所谓浪漫爱情的徒劳虚无。在伍迪其他的作品中,其实都或多或少对这样的话题有所触及,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哪怕其中夹杂着多少戏谑嘲弄,我们都感受到了一种前所唯有的绝望。这种梦幻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摄影师戈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

他运用黑白画面,在镜头切换间,产生了鲜明而不失流动性的超现实主义效果。那些我们所无法确认的闪回倒叙也同样令人眼花缭乱,并且戈登式的跳跃性剪辑增加了这部戏令人费解的程度。剧中角色更似是带入现实生活的二维回忆,缺乏深度,但是他们所象征的意义却远超于此。然而,这样无意义地寻找各中深意正是电影中最终也是最好的笑话:有人问,劳斯莱斯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想那不过就是他的一辆车,仅此而已。“或许,答案也就是仅此而已。

伍迪·艾伦被视为电影届的传奇,但人们常常会忘了他的其他一面。事实上,除了其在电影届的盛名,伍迪很早就在娱乐行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早年,他作为喜剧作家,给赫伯·希里纳(Herb Shriner)和席德·西泽(Sid Caesar)写过一些故事,而在那个年代,演艺圈的推销员如同他们的表演一样丰富多彩。

电影中,伍迪饰演了一个百老汇的演出经纪人丹尼·罗斯。虽然出了名的笨手笨从脚,却心地善良、坚定地力捧着那些“十八线”小艺人。他在赞美自己把玩酒杯的表演时,大喊道:“她这辈子从来没长过记性!”这部黑白电影以闪回的方式呈现了一群有一个希腊合唱团规模的喜剧演员围坐在著名的卡内基熟食店的桌旁,讨论着这位经纪人的事情,以及当他发现和黑手党成员以及情妇(米亚·法罗饰)时的场景。但是情节往往只是一个引子,其后牵扯出一系列有趣荒诞和感人的轶事。这样的片段既是伍迪·艾伦对过往经历的追忆,也是对丹尼(这个伍迪扮演过的最可爱的角色)在片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的赞美。

2173年,一个地下革命组织在野外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氮罐,他们打开并解冻了氮罐里两百年前就被冰冻的迈尔斯·门罗(艾伦饰)。米勒斯是一个神经质的爵士音乐家,他同时也是个健康食品店的老板。当时地球被一个残暴的君主统治者,米勒斯必须潜入政府的一个秘密项目“阿尔斯计划”,剧中嬉皮诗人露娜(黛安·基顿饰),起初非常不情愿提供帮助最终却还是转入了地下事业。

电影中模仿了很多流行的科幻手法,比如剧中的非常像哈尔(注:英国小说《太空漫游》中出现的拥有强人工智慧的超级电脑)的全视电脑。与此同时,影片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和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作品的手法,尤其在机器人管家的行为设计上。《傻瓜大闹科学城》这部电影真的很有意思,且额外融入了一些社会批判,例如所谓科学事实实际上变幻无常(影片中透过两人的对话,我们得知脂肪、油腻的食物,包括香烟实际上非常健康);又例如现代世界对亲密关系的侵蚀(电影中出现了一个可以帮助二人高潮的机器)。但是,尽管电影在对某些见地都非常犀利,其主要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表现荒谬搞笑。影片中伍迪和基顿一起胡闹,二人甚至要共同构建一个克隆的场景,这大概是他所拍过最搞笑的一幕了。

尽管伍迪在他创作中后期阶段时而保留时而丢掉自己的典型标签,这部电影仍然可以说是他这个编剧、导演火力全开后的扛鼎之作。电影中,西恩·潘(Sean Penn)的表演令人吃惊,具有启示性,并且也收获了奥斯卡提名,他扮演了一个自恋的吉他手埃米特·雷(这个角色显然是以传奇吉他手姜戈·莱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为灵感创造的),并爱上了一个可爱的哑女海蒂(萨曼莎·莫顿[Samantha Morton]饰)。

虽然画面中充满了那个时代极为真实且富有层次感的细节,伪纪实的电影本身强化了雷一生在艺术成就上的伟大。伍迪运用了大量有趣且嘲讽性的台词,这是他在平衡电影中的戏剧性和幽默感方面创作过的最好的剧本之一。此外,伍迪一生都热爱爵士乐,甚至自己也有过演出。伍迪仰慕根植在爵士乐的灵魂、神话,和那些伟大的品质,所以这部电影也算是伍迪写给爵士乐最用心的一封情书。此种创作的情感投射颇类似于纽约之于《曼哈顿》(Manhattan),或者忘年恋之于……一切意会吧。

“我犹记得我父亲告诉过我:‘上帝一直注视着我们。’上帝的眼神……我一直好奇成为专业的眼科医生,到底是不是个巧合。”电影中,朱达·罗森塔尔如是说(马丁·兰道[Martin Landau]饰,当时他正处在晚期演艺事业的最高峰)。伍迪在这部电影中以一种有趣却悲凉的视角,反思着争议、神和其他一切事物。对于朱达来说,和情妇多罗瑞斯(安杰丽卡·休斯顿饰)的关系朝着毁灭性的结局发展着。他想尽办法试图摆脱掉,而这种种一切行为使得朱达不得不直视自己的黑暗面。

伍迪自己则负责了相对轻松的一条支线,他扮演一个失意的电影人克里夫,每天的工作就是报道浮华浅薄的制片人莱斯特(阿伦·阿尔达饰)所完成的“丰功伟绩”。电影中夹杂着许多高质量的对生活的反讽,比如莱斯特引以为傲地讲喜剧的重要法则时说道 “如果那东西仅仅是弯了,那你还能把这件事当做笑话来看;但如果它坏了,那便已经超出喜剧的范畴了。”尽管如此,朱达的剧情是被强调的主线,并且这条剧情线中有很多伍迪创作出的最好的角色。在伯格曼御用摄影师、摄影巨匠斯文·尼科维斯特的帮助下,电影场景不仅仅是冷幽默,同时也蕴含着流光溢彩的美丽和挥之不去的忧伤:这是一部对于最不优雅的人的优雅解读。

在《安妮·霍尔》这部冷冰冰地讲述内心世界的电影备受喜爱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殊荣之后,伍迪做出了大胆的改变,拍摄了《我心深处》这部仍旧被低估并且大量模仿英格玛·伯格曼风格的作品。《我心深处》真的是一部大师之作,一丝不苟的精致场景,不断强化着幽闭恐惧的氛围,也加深了情感的疏离。戈登·威利斯在电影中一流的构图和昏暗的打光,同样也是被低估了。

电影围绕神经质的三姐妹展开(黛安·基顿、玛丽·贝丝·赫特[Mary Beth Hurt]和克丽斯汀·格里菲斯[Kristin Griffith]饰),父母之间看似突然的离婚将三姐妹的生活彻底颠覆,突如其来的变故撕开了这个家庭无法愈合的伤口,歇斯底里的情绪和病态的怨恨也把这个家庭推到崩溃的边缘。正如电影名字所暗示的那样,《我心深处》完全是探讨角色的内心世界,她们颇具破坏性地不断反思着过去的成长过程和家庭生活。因为之前奥斯卡的光环,伍迪有了更多的底气和筹码,所以他加倍在悲剧结局出强化情感上的崩塌。这部电影位列十佳遭到了很多反对,而这恰恰说明了这可能是导演最被低估的一部作品。

在伍迪的电影创作生涯里,他很少和别人一起担任电影的联合编剧。而这部由伍迪·艾伦和道格拉斯·麦克格兰斯(Douglas McGrath)共同创作的电影,则算得上是艾伦最巅峰时期的一部作品,七项奥斯卡提名足以证明这部电影的魅力。在很多人看来,《子弹横飞百老汇》,是伍迪继早期搞笑风格之后最纯粹的一部喜剧。似乎他突然厌倦了被观众所广泛认知的标签,诸如长篇的抱怨和喋喋不休。尽管约翰·库萨克可以说是最不像伍迪风格的演员,他仍然完美地出演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巴顿·芬克(Barton Fink)式的剧作家, 做着成为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那样伟大的剧作家的春秋大梦。

剩下的演员则上演了一出有意思的奇葩秀,戏中既有怪胎,书呆子,也有其他各种形形的怪人。影片中,作为剧作家的情妇,珍妮佛·提莉是奇怪的,总是一惊一乍,木头木脑,甚至不懂“fore”这个单词的意思(“所以你告诉我我在说高尔夫?”)。而另一位女演员,黛安·韦斯特也贡献了出色的表演,并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女配的殊荣。剧中她所扮演的自负的女演员海伦·辛克莱尔,在勾引库萨克时猛烈地喘着气,就像葛洛丽亚·斯旺森(Gloria Swanson)把脸埋在处方药中一样沉迷疯狂,她向库萨克大喊道“别说话!”“世界会像女人张开双腿一样,为你打开大门!”

拍到这一部作品时,伍迪电影职业生涯还只是雏形的阶段,总是描绘那些因博学和知性而得到升华的荒诞之人。在这一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零散化的风格倾向逐渐形成,但他之前搞笑作品的庞大创作斗志也没有丝毫的减损。

电影讲述了关于一个孤独的人的冗长且杂乱的故事,他把一切都搞砸了,甚至连死亡也搞得如此狼狈。在影片中,伍迪扮演了一个懦弱的俄罗斯人鲍里斯,爱上了索尼娅(黛安·基顿饰),却因对于攻占俄罗斯的拿破仑军队的观点不同而屡起争执。

电影中充斥着大量后来成为招牌的标志性闹剧,和一些关于性非常直白的调侃(比如,当鲍里斯被夸赞是一个“强壮”[powerful]的伴侣,鲍里斯回答道:“谢谢,我一个人的时候有强加练习。”)。影片中还有很多伍迪标志性的画面,对于爱情悲剧结局的大量隐喻,以及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存在主义史诗作品的影子。尽管伍迪不相信他有能力把伟大的经典作品和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创作完美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电影领域,他仍然将经典作品以一种玩笑的方式,有感染力地呈献给观众。

婚姻很少是幸福到永远的,婚姻仅仅只是到永远而已,在这部十分尖刻的情景喜剧中,伍迪一如既往地描写了住在纽约上东区、有点神经质的人们的生活。加贝和朱迪(伍迪·艾伦和米亚·法罗饰)夫妇是杰克和莎利(西德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和朱迪·戴维斯饰)夫妇最好的朋友。决定离婚的杰克和莎利二人也不可避免地将加贝和朱迪扯入了他们自己的矛盾漩涡中。才华横溢的学生(朱丽叶特·刘易斯[Juliette Lewis]饰)吸引了加贝的注意,而朱迪则不可自拔地陷入了对同事(连姆·尼森[Liam Neeson]饰)的倾慕中。

四人组合贡献了极佳的表演,尤其是让人过目难忘的戴维斯扮演的神经质莎利(这部电影让戴维斯获得了奥斯卡提名,而艾伦也提名了最佳剧本)。从美学角度上讲,电影本身是朴素的,甚至类似纪录片,这说明伍迪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让角色更贴近现实并诉诸于一种特殊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可以将这部关于关系破裂和把一切当做理所当然的反讽电影变得好像只是暴躁对白和对世事绝望的余波。

伍迪这部讲述温暖却复杂的三姐妹之间的关系的电影,借鉴了英格玛·伯格曼在《芬妮与亚历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松散、以节日为中心的结构(只不过原来圣诞节的背景被换为了感恩节),仍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好的电影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伍迪电影生涯中的最佳之作。汉娜(米亚·法罗饰)有两个妹妹,轻浮的莉(芭芭拉·赫希[Barbara Hershey]饰)和神经紧绷的霍莉(黛安·韦斯特饰,职业生涯的最佳表演)。莉在与热情的弗雷德里克(马克斯·冯·叙多夫[Max von Sydow]饰)的恋情和与汉娜丈夫的婚外恋之间摇摆不定,而霍莉正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定位。二人温柔脆弱又有些滑稽。

影片中伍迪完全抓住了人在中年的弱点和愚蠢,但他仍然可以偶尔偏离主线,怀抱着对家乡深刻的情感,再次将镜头投向《曼哈顿》开场中的那些建筑奇观。在摄影卡洛·迪帕尔马的加持下,那精致的画面,是伍迪给自己家乡的制作的一张饱含乡情的明信片。电影中,汉娜的丈夫艾略特(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饰,他的表演也可谓是非常精彩)说道:“我受的教育,我所获得成就,以及那所谓的睿智,都是表象,最终我还是无法看穿我的内心。”这句话,也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注解。

《安妮·霍尔》是他最深爱的电影,但《曼哈顿》无疑是伍迪·艾伦在视觉上最经典的作品:影片中慵懒鸣奏的格什温(George Gershwin)《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开篇,与背景中黑白的纽约天际线相得益彰。影片不仅仅保留了伍迪的创作核心,它还以集体的电影式想象定义了他所热爱的故乡的影像。这一次,在复杂交织的悲喜剧故事中,艾萨克(伍迪饰)追求着17岁的特雷西(玛瑞儿·海明威[Mariel Hemingway]饰),同时其好友耶尔(迈克尔·墨菲[Michael Murphy]饰)在背着妻子与玛丽(黛安·基顿饰)偷情。

伍迪此处的创作十分尖刻,对这个一贯阴沉的导演而言,他对于“生活为什么值得去活”的思考是深刻而动人。但是真正绝妙的是一个关于“大苹果”的画面,以及把这个城市本身作为一种可以塑造你、慰藉你、使你年轻的力量的想法。《曼哈顿》体现了很多伍迪·艾伦的叙事偏好,不论好坏,和他做过的任何事一样,有趣且悲伤。但从讲述人和他所居住城市的关系这个角度上评判,它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令人喜爱的电影了。

这部电影算得上是伍迪·艾伦早期喜剧电影和后期严肃电影的过渡,《安妮·霍尔》也是伍迪·艾伦迄今为止最具自传色彩的一部影片。电影一共将四座奥斯卡小金人收入囊中,包括最佳女演员(黛安·基顿)、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影片。你当然也知道,这大概是艾伦最受欢迎的一部电影,被其他电影人奉为柏拉图浪漫爱情喜剧的经典之作。当然这是因为这部电影出色、幽默、令人感动又引人深省。

演员的表演也堪称完美,特别是基顿,她将一个狂热追寻梦想的小女生的角色展现的淋漓尽致,那种从内心深处产生的情感,让观众看到第一眼就觉得真实。她精湛的演技让艾维的另两个女伴(谢莉·杜瓦尔[Shelley Duvall]和卡洛·凯恩[Carol Kane]饰)显得如此的苍白。将《安妮·霍尔》排在第一位应该是众望所归,它是浪漫电影史的一座里程碑,因为它充满了世俗的智慧和自我觉醒,讲述了爱情中的每一个瞬间,从开始时的热恋,到激情褪去的幻想破灭。各个角色之间如此的尴尬却又十分真实,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让观众们仿佛亲身经历了整个故事。Lah-di-dah.

译 Stevie(武汉)、猪瘟(洛杉矶)、Alice、Irelyn(武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