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比赛的「节奏」是什么?中场球员通过什么方式控制节奏?

节奏,一言蔽之为速度的快慢——推进速度、传接速度、跑动速度;中场球员则通过其技术、视野、预判、战术以及比赛实际情况等因素决定何时快、何时慢。比如一球领先比赛末段,放慢节奏苟一苟,阿贾克斯就是没苟,才惨被热刺翻盘。

简单说是这样,但事情不是这么简单。因为节奏涉及到时间争夺,和之前关于空间争夺的问题是配套的。因此,我尝试深入挖掘一下节奏这个主题(会更抽象一些)——

节奏能快起来固然是好的,不管是奥巴梅杨、姆巴佩那样的急速飙车,还是克洛普在多特和利物浦最初的快打旋风,不仅场面震撼观赏性十足,还极易吸粉,他们在多数比赛中也能够凭借其超速状态获得胜利。

但众所周知,就算是博尔特也不比球跑得快,所以球队真正在乎的是传接球的效率,这之后才谈得上才球员本身的速度。

其实很多球队在这两个问题上都已经做的不错了,克洛普的多特和这赛季之前的利物浦当属个中翘楚。但老资格球迷都很清楚,大多数快打旋风虽然短时间内可以取得好成绩,但在关键战役总是被那些看上去比他们慢得多的球队轻松拿下。而且这种踢法难以为继——赛季末体能劣势、伤病风险、后防空虚,再加上一味的快就意味着过于简单,就容易被针对,这每一样都能让球队突然,多特甚至一度崩到降级区。

因此,足球世界存在很多看上去很慢却又战绩彪炳的球队,比如尤文图斯,如果只是泛泛的看球星和进球,斑马军团特别催眠。曼城也算一个,很多时候他们看上去总是不紧不慢。

原因在于传接球和球员本身的快只是最简单的快,那些看上去很慢的球队,完全有能力打出同样的效果。比如下面这个曼城突然提速的配合↓

但他们不会随时保持这种快节奏,一方面是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可以踢出更深层次的快节奏。

简单说,因为现在球场上空间争夺越发激烈,水平越高的比赛所能创造的空间也就越小,我们经常说足球运动员考验的是前30米的速度,事实上在高水平比赛中所能获得的空间大多数时候可能不足10米。

而时刻都能弹射起步的球员屈指可数,那么解决方案是两种——创造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多的时间,创造空间我之前讲过。

这两人有个共同点,都不是科班后腰,但他们来到这个位置后,都在5年内拿下欧冠和世界杯,足见其天赋之高。那么高在哪里呢?

小猪早年练滑雪,还被传曾是德国滑雪希望之星,不管真假,滑雪造就了他刚柔并济的身体素质,他原地协调能力无出其右。当然这个特点在他作为边前卫出道时并没有太多帮助,边前卫主要功能是突破,但他只是原地打转,还获得过转圈猪的雅号。

范加尔独具慧眼,这个原地技术爆炸同时职业生涯也差点爆炸的边路球员,居然在中路活了!最惊奇的是,在边路转圈是拖慢节奏,但在中路他成为了对方目光焦点,自带“卡顿效果”反而成为了扰乱对方节奏的利器。

看他原地多调整了一个拍子,对方至少5个人被他吸引,那一瞬间就像对方突然静止了一样,让赫韦德斯获得多一瞬间成功插入~

看他就像丢帧一样的带球,两个后卫就像跳帧一样放过了前锋,这不是节拍器,这已经是时空机器了好吗。

看他标志性的原地打转,对方所有人就像傻了一样都在看他,然后凭借原地小技术送出一记准确的转移。

超强的急停转向和原地调整,每一格动作都那么流畅又不那么流畅(哈哈哈),可以看到对方防线球员做了多少多余动作。

看他的动静结合,小碎步调整真是太自然了,在这种危机时刻小猪的各种天然卡顿让对方很容易犯错。

停顿-突然启动-减速-小碎步,4个节奏变化,将对方防线玩弄于鼓掌之间。怪不得当年陶伟看到后腰小猪时发出的节拍器感叹。

施魏因施泰格是典型的“慢速”球员,我所谓的“卡顿”实际上是他自带的节奏变化,但由于他的位置和超强原地控球、调整出球能力,让他的节奏变化极易扰乱对方,即便是把注意力多在他身上集中一瞬间,也就把这一瞬间送给了拜仁或德国队,你看一眼我看一眼他再看一眼,那最后累积起来就是各种纰漏,再加上最基本的节奏把控,巅峰小猪的作用十分可怕。

我们无法邀请米兰、尤文、意大利国家队球员来回答,就只能通过自己踢球看球的经验来说了。

假设在场上,我作为进攻球员发现了一个空间或准备进行一个跑位,大多数时候需要一个跑位触发器,即出球球员拿球抬头看到我时再启动,否则容易越位或白跑一趟。具体可以看下面这个B站视频↓

那如果我有一位能够在我发现空间之前就已了然于心,并始终可以快速准确传球到位的队友呢?

那我岂不是大多数时候都能比对手更快呢,因为我甚至可以不用触发器就能启动!即便我的绝对速度可能并没有对方后卫快,但在小范围内我始终是提前启动的,那么我就可以多一瞬间的空位机会,最至少我都能占据小空间内最有利的位置。

把这个情况提高到世界杯、欧冠之中,那么即便只有0.5秒的富余,都能够击杀对手。

这样一来,如果一般球队的节奏是“啪啪啪”,小猪的球队就是“啪-啪啪”,而皮尔洛操控下的球队就是“啪啪”。

蓝箭头球员看到皮尔洛拿球,想都不想直接启动,而皮尔洛抬头看见后没有一丝犹豫,直接传球到位。可见跑位的球员对皮尔洛是多么熟悉和信任!

意大利在大家的印象中节奏慢不慢?但在皮尔洛的高级节奏掌控之下,在这一瞬间可以快到极致。

对于防守方来说,有一部分预判是依靠观察出球人作出的,但拥有皮尔洛的球队,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省去“抬头观察-前锋启动”这一步骤,那么跑位的球员和防守球员之间就存在一瞬间时间差,相对而言,我方实实在在增加了时间。

当然,并不是说小猪和皮尔洛的功能仅此一家,只是以个中翘楚举例而已,还有众多中场球员有相似的功能。同样他们也不仅仅是这个功能,只是基于节奏而言单独拿出来说而已。

所谓增减时间也并不是他们的比赛目的,这是他们高超技艺的效果,但完全可以说明——节奏——绝不只是表面上加快奔跑,加快传接球速度而已,能够制造对方和我方在某一瞬间的时间差,才是中场球员把玩节奏的较高姿势。

时空撕裂者组合:哈维-伊涅斯塔-布斯克茨,就不多说了,回想一下被2011巴萨和2012西班牙支配的感觉就行了。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更多的有效控球时间和创造出更多额外的空间来获取优势,进而尽可能地决定一支球队在场上能否成功。

如果说在空间理论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进攻时要让球场空间变大、在防守时要让球场空间变小的话;

那么在时间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进攻时创造更多的有效进攻回合、在防守时减少对方的进攻回合。

谁在有限的赛场时间内掌握了更多的有效控球时间,谁就拥有更多创造进攻回合的可能性,谁就拥有更多破门的可能性。

“节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无意识的感觉,让球员能够轻松地与球和比赛节奏保持一致。这是一种掌控力:

首先控制个人的节奏、进而把控团队的节奏,迫使对手进入自己的比赛节奏中,从而占据场上的优势,进而将优势转换为胜利。

上图是一张2014-2019赛季欧洲冠军联赛中控球与比赛结果之间的关系。官方对这五个赛季进行了简单地数据分析,发现了在大数据的样本下,控球率和获胜率的确有比较强的相关性。

有数据分析师研究了数千场五大联赛的比赛,试图找出传球的数量、传球的准确性、传球的距离与得分数据的相关性。

曼城是传球数最多的球队之一(每场比赛649 次)、进球数最高的球队之一(每场比赛2.9粒进球),也是射门次数最多的球队之一(每场比赛 7.4 次);而斯旺西、克罗托内和亚眠是最少的,每场比赛的射门次数少于3次——果不其然,这三支球队都降级了。

我们会发现传球次数更多的球队使用短传的频率也越高,传球的成功率自然也越高;而诸如赫塔菲这样大量启用长传的球队,无论是传球次数还是传球的精度都不足,赫塔菲的成绩也确实始终在为保级而挣扎。

谁在有限的赛场时间内掌握了更多的有效控球时间,谁就拥有更多创造进攻回合的可能性,谁就拥有更多破门的可能性。

永远以单一节奏在场上表现的运动员是没有节奏的——唯有变化,才能带来不可预测性。

一个真正有节奏的足球运动员是懂得如何利用变化来给防守者创造迟疑的:他懂得如何对的时机利用合适的技术动作让自己变得难以捉摸、创造时间差,从而得到对位的优势。

决定球去向的不是持球人,而是无球球员——他们的移动决定了球下一步的处理。

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在操场跑圈,体育老师嘴里含着个哨子,他吹一声哨你就必须玩命冲刺,吹两声哨就降速慢跑。这种在冲刺和慢跑之间频繁转换的过程,就叫节奏。节奏这词可能最多是从哈维这种球员身上听来的,梦三踢球的时候,就是中后场在后面磨磨蹭蹭,看得球迷昏昏欲睡,球场上的球员也不可能不被影响,所以当在对方注意力出现松懈的时刻,一声哨响,球队就立刻提速,锋线的高速穿插,梅西的单兵爆破,防守方回复精神集中状态的时间对比哨响的时候肯定会有一点延迟,大家又不是不知道梅西的爆发力有多强,慢一拍就被打爆了。就这么一场比赛90分钟下来,有效时间60~70分钟,球控在巴萨脚下的时间起码有50分钟,梅西一场比赛起码有五六次“抢跑”单挑防线的机会,就这样把对方爆了。

所以,当时踢梦三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你得时刻提防对方突然提速,他“抢跑”,你要有意识地预判他的“抢跑”,最好就是在他“抢跑”的时候同时也“抢跑”,这样才不会跟不上对方的步伐,让对方轻易插入危险区域传球或者射门。

中场球员控制节奏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看、想。只要你仔细观察莫德里奇、蒂亚戈、德布劳内这些球员踢球时候的动作,你都能发现他们在未接球之前都会有多个扭头观察的动作。观察好场上球员的站位,留意队友的跑位方向,你在接球前就可以想到如何处理球,直接一脚就出。如果你只看中超或者国足踢球,这种习惯基本上只能在蒿俊闵这样的球员身上看到,这也是为什么蒿俊闵34岁还给人感觉很厉害,处理球很顺滑,而其他球员比起来就好像便秘一样,球到脚下就乱,不是带死就是传丢。观察好场上形势之后,你就可以视情况而定选择出球线路了,如果对方防线出现漏洞,有队友积极穿插空当而没人发现他“鬼魅”的跑位时,你就应该传给他。本来场上画面是“大家都基本停留在原地或者慢跑等你出招”,然后突然有个队友“偷跑”了,你趁大家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突然让大家冲刺起来,那防守球员也必然会从慢跑转为加速。但是因为那零点一二秒的反应差,他们和需要盯防的球员差了2米左右的距离,而且身位非常吃亏,这样就把杀机制造了出来了。所以,现在的中场大师流踢法实际上都在说明: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足球比赛的比重中越来越重要了。

现在提起双德和哈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哈白比双德厉害,因为双德都是冲击型球员,体能充沛、跑动积极、身板强硬、脚头硬,相比来说他们的踢法更偏向一力降十会。类比为拆墙就是,双德手里有一把锤子,抡3下就能把墙推倒,于是他们抡3下,但是哈白没那个力量,则是先把墙摇松,然后找出薄弱点,在那个地方轻轻一敲,墙就塌了。这两种做法很难比出哪个好,而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情况下两种做法是各有优劣的。比如让杰拉德声名大燥的两场杯赛决赛,05欧冠和06足总杯,杰拉德打进3球,贡献1助攻,造1点球,那3个进球个个都是力拔千钧,挑起腰腹发力扭头顶向12码开外的球门死角,然后是禁区顶的凌空爆射,和补时阶段禁区外32米的凌空抽射,那个球甚至都没有弹地,基本上是在草皮上50公分左右的高空直线飞行,学过物理平抛运动的都知道,只有在初速度非常快的情况下才会那么久都不落地。这几次机会给哈白任何一人都可能把握不住其中一个,只有禁区顶凌空抽射那个可能容易点(因为近,哈白就很少有超过30米的暴力远射进球)。但是,如果把场上踢球的换成他们,比赛走势可能又会完全不同,比如他们会让球队的控球效率更高,更擅长用巧妙的方式叩开对方大门。杰拉德的同位置换小白可能会好点,因为小白的纵向突破能力非常强,更贴近球门,可以制造更多直接得分机会。而哈维虽然控制力强,但当时利物浦阵中的球员都比较糙和直接,可能理解不了哈维的思路。而且,在控节奏方面,利物浦当时有阿隆索,显然阿隆索和小白的功能更互补,效果会比阿隆索搭档哈维要好。0809赛季结束后,阿隆索被卖到皇马,这是利物浦衰落的开始,也渐渐暴露了杰拉德的不足。接下来几年内杰拉德遭遇过一段长时间的伤病,再复出的时候冲击力就越来越弱了,到了职业生涯晚期已经开始有利物浦球迷说他是“球霸”,最后一场双红会不理智的染红实际上就是他的能力和罗杰斯的要球不重合导致他进不了首发,最后影响了他的个人心态。B2B转型节拍器是很难的,年轻的时候习惯了依赖身体,职业生涯末期就很难把习惯纠正回来。所以,不太依赖身体素质的哈白和皮尔洛这些喜欢运筹帷幄踢“大爷球、领导球”的中场大师们,通常最佳状态能多保持几年,因为他的水平都体现在“对比赛的观察和理解”方面,没了这点强项,他们就很普通了。这也是现代中场球员的转变,少了对身体的依赖,更多强调头脑,灵活应变。不光是中场,甚至后卫都有某种司令塔的感觉,现在的顶级中卫,范戴克、迪亚斯、拉莫斯、蒂亚戈,没谁是不会出球的,就连诺丁汉森林的菲格雷多,都不会在防线面临压力的情况下仓皇起大脚。(详情可以去搜我在B站解析的诺丁汉森林对利物浦的足总杯比赛,账号:非一班的一般人)

之所以说控制节奏很简单,那是因为球迷们都是站在上帝视觉看球的,只要你踢过一些比赛,学习过一些足球战术思路,你基本就能清楚如何在上帝视觉中看清最佳的处理球方式。所以国内那些足球评述员,其实战术理解能力大差不差,关键是“人在亲身经历实战考验的时候能执行几成的效果”。这里就要提体能的作用了,足球中的体能更强调变速跑、反应速度、启动速度、协调性、力量,这几项是能保住你在高强度对抗中技术动作不变形的关键,你把詹俊丢到英超赛场,他在看台上拿着个手柄操控自己的时候能准确看到最佳出球线路,但是他的视觉回到球场上的自己时,那种感觉就完全不同了,他一拿球,对方就好像豺狼一样扑过来,他根本没办法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做出最好的选择。如果大家考过公的线道题对大多数人来讲时间是很紧缺的,而顶级水平的选择的实力就体现在这里,同样处理一个简单的问题,他所需的时间最短,所以他们觉得时间非常充足,那些考公菜鸟觉得非常紧缺(我就是,100分钟只能做70题左右)。但实际上,都改变不了公考题目非常简单的事实,只要时间足够,谁还做不了个80分。

因此,“节奏”这词还是回到开头说的一样,你在操场跑圈,体育老师嘴里含着个哨子,他吹一声哨你就必须玩命冲刺,吹两声哨就降速慢跑。中场球员就是在跑道上一起跑,负责吹哨的那个人,他自己能找到最佳节奏变换点,自己也能跟上,随时提速降速,而对手就是那帮跟着哨响的学生们,一声哨响他们要立刻冲刺,直到听到两声哨响为止,跟不上就只能祈祷对方运气不好了。

足球比赛中的节奏,主要是指球队在比赛当中把握速度的控制感。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会有很清晰的节律和变化。如果大家经常在现实中踢球,当比赛局面胶着的时候,队友拿到球也会把球压一压,做出双手朝下的动作,表示大家可以把节奏降下来,缓一下,不用那么急,传球倒一倒。

一方面这么做可以控制住局面,不至于让球队打得慌乱,另一方面也是重新梳理进攻的过程,看看接下来可以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撬开对手防线。

一是足球场空间太大,球员的体能难以保持90分钟充沛的状态。相比其它运动,足球场上对于空间还有跑动冲刺的环节非常多,偌大的球场上,运动员需要保持高度的奔跑能力和瞬间冲刺的过程。一旦遇到攻守转换的环节,十分考验球员场上的体能储备。

到了下半场60分钟左右的时候,是运动员感受最为疲惫的阶段,跑了一个小时,差不多有几公里的路程,双腿都会感觉沉重,有一种迈不开的感觉。此时要是把握不住场上局面,很有可能被对手换人抓住打反击的机会,使得场上的局势瞬间发生变化。

卡塔尔世界杯德国VS日本队,就是很好的例子。上半场德国队出现很多机会,一直压着日本队进攻,获得许多良机,然而运气较差,几次攻门要么打中门柱,或者被对方门将扑住。

到了下半场,日本队眼看形势不对,立马换人,森保一的田忌赛马策略即刻发挥奏效,利用德国队体能下降,短暂的注意力不集中阶段抓住机会,连下两球把比赛收入囊中。

如果足球场上不控制节奏,是会输球的,不是说你一开场拼得很凶,一直压着对方打就能赢。能早点破门自然最好,要是没法破门,体能下降,就会是球队的开始。

所以足球需要把握节奏,分配好体能,把精力用在刀刃上,球队赢球的几率就会增大。

二是战术变化的需要。足球场上形势是千变万化的,需要即时对场上的过程进行调整。赛前部署虽然重要,但是伤病、红黄牌等随机因素,也很考验球员场上的应变能力。

某场德甲比赛,拜仁VS柏林赫塔就发生过这样的情况。一开场拜仁获得了很大的优势,占据上风,里贝里、罗本在边路的突击让对手苦不堪言,柏林赫塔防得十分狼狈。不幸的是,一次突破的过程中,里贝里大腿拉伤,最后不得不提前下场,场上的形势发生了扭转。

由于核心球员的缺阵,拜仁失去了进攻的威胁,柏林赫塔防守的压力顿减,马上对手就把阵型压了出来,派专人盯防罗本,其余球员做好区域防守的工作。

这么一来,拜仁就没法打快速推进了,中场小猪施魏因施泰格看到这个局面,立刻跟队友做了一个手势,把节奏缓一缓,后场传传球倒一下脚,拉开空间,看看球队还有什么可以破门的机会。

5分钟时间内,拜仁一直是把球控制在脚,没有机会也不勉强进攻,直到75分钟,换上替补球员才开始发力。最后第86分钟,由罗本内切破门得分,然后把比赛拿下。

这场比赛让我印象深刻,让我看到了一支成熟球队踢球的样子。局面不好,球队立刻知道如何应变,把节奏变慢,不仅缓过了球队阵容的混乱期,也给了球员心态调整及体能调整的机会。

张路张指导在解说比赛的时候,曾经用自己专业运动员的身份讲过节奏变化的重要性,他说一支球队有没有战斗力,成不成熟,节奏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一支球队绝不会是只有一种节奏,全场要么慢悠悠地踢着足球,或者一直高压逼抢,不惜体能地拼抢下去。

球员也是人,不是机器,球场上会因为各种情况产生变化,此时如果有良好的节奏控制能力,那么就不会输球。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球队,开始重视这个层面,在中场的配置中一般会有组织+拦截型的球员搭配在里面。皮尔洛+加图索,莫德里奇+卡塞米罗+克罗斯,卡里克+弗莱彻,一攻一守是球队的标配,分工明确球队的节奏运转会很流畅。

在球队里,中场球员是控制节奏的关键,球队打快还是打慢,一般也是由中场球员的调度来进行变化。当然这也不绝对,后面还出现了诺伊尔这样的组织型门将,有些时候门将也能充当这个角色,后场出球,并且把节奏压下来,也成了现代足球的画面。

一个是横向的中长传调度传球。打慢的时候,后场的组织球员会进行空间的横向转移,把球分给边后卫,边后卫根据情况再进行适时地分配球权。是直塞传球给前腰,还是回传给中后卫,会根据场上的形势来进行判断。

通常情况会是边后卫+中后卫倒脚转移的模式来进行节奏的变化,要是对方球员缺乏耐性,阵型前腰,此时就会送出长传球,把球调度给跑位有空档的球员身上。

还有一个,是球员三角位置间的传球变化。中场球员与回撤接应的中锋、前腰等球员进行配合,从而达到把节奏控制下来的画面。

比较典型的球队是卡塔尔世界杯上的英格兰队,哈里凯恩的回撤战术,中场贝林厄姆、赖斯等人的前插接应配合。比赛过程里,英格兰队要打快,会从萨卡等人的边路突击着手,要想打慢,则会是凯恩接应,从中锋的位置上回撤到中场以后,然后再重新分配球权。

是回传给中后卫,还是及时送出直塞,交给边路的球员进行冲刺,会根据场上的形势做出应变。短传接应,还有无球跑位与二过一,这些都是中场球员控制节奏战术变化的部分。

要是大家还不太理解,或者感觉印象不深刻的,可以看一下2010年世界杯意大利VS斯洛伐克的那场小组赛。上半场下半场意大利截然不同的表现,深刻诠释了节奏变化对于足球的重要性,皮尔洛上场之后对于球队有着怎样的影响。

或者大家也可以看一下卡里克在曼联踢球的锦集。这两个人是我比较欣赏的中场节奏控制大师,他们的节奏控制能力堪称足坛的教科书。

如果评选2006德国世界杯乃至整个世界杯历程中最让人动容的画面,恐怕齐达内与大力神杯擦肩而过的镜头必然榜上有名,势在夺冠的法国队一路跌跌撞撞挺入决赛,却也因齐达内怒不可遏头顶马特拉齐招致红牌带来了转折,即便是作为队内核心齐达内打入了包括两粒点球的三个进球,还不是队内进球最多(亨利),甚至说齐达内整个生涯的进球数:俱乐部出场506次打入95球,国家队出场108次打入31球,进球数据则看起来不那么华丽甚至平平无奇,而在场下姿态上,齐达内给人的印象也都是朴素无华的低调路线,但无论何时何地定义齐达内都是伟大,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齐达内在任何一支球队都是至关重要的核心所在,凭借着顶级甚至没有瑕疵的技术掌握着球场走势的节奏,在中场的每一脚球处理,每一次长传短传,齐达内的选择都是直切要害,绝不拖泥带水,即便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也总能站出来力挽狂澜,就像是02欧冠决赛决定胜负的那脚“天外飞仙”。

作为战术核心,齐达内在比赛中通常要掌管一切,策动进攻还是组织防守,全面压迫还是稍占下风,都需要齐达内领导队伍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使球队步入一个赢球的节奏,无论是齐达内还是哈白布,拥有着主导球权的他们,利用传球选择和出球快慢,带动全队的节奏,改变全队的进攻速度来达到打乱敌方节奏的目的,而这也正是当下足球日渐快节奏化的需要。正如足协主席陈戌源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的,一个强队的基本特征是高节奏,但在青少年球员方面是落后的,因为个人能力无法支撑快节奏战术的实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国字号频频打长传冲吊的原因。所谓高节奏也绝不是一个“速度快”就能够实现,就像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足球与美团争议,足球运动员跑不过清华北大学生,姑且不论跑过与否,但足球比赛并非直来直去的田径项目,团队的有效配合,战术的执行程度,更需要你时刻保持警醒,随时做出最佳选择而不是无脑向前冲。中超联赛被诟病节奏慢由来已久,即便是拥有水平如何高的外援明星球员,但在一个注重团队环环相扣的队伍中,一两个人难以提高整体节奏,就像是中超新赛季经历两连败的广州富力,无论扎哈维拥有何等高超射术,但前场独木难支,甚至不能接到恰到好处的传球,就难有节奏可言。

如何进入快节奏?首先体能与基本功都是最基础的素养,一场90分钟的比赛通常球员会有着过万米的跑动距离,这甚至要求球员即便是在体能消耗殆尽的后半段仍然保持必要的速度与冲击力,它对应的快节奏要求不仅仅是快,更是持续的快。而基本功的话,不仅是球员成为职业的基本要求,在快节奏的比赛中,更不会给你过多时间处理球,无论是短则两三秒的接球传球,还是极有限空间里的有效处理,都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撑,开句玩笑的说“停球五米远”如何实现快节奏?在鲁能青训等一些青少年训练中,又或是一些抢圈等训练形式中,不难发现教练开始注重规定几脚出球,寻求在青少年阶段便开始个人技术的精进。

再有便是战术素养的培育,在转瞬即逝的场上机会中,你一旦有片刻犹豫甚至是停下球观察,十之八九浪费绝佳机会,这也正是青少年训练中提倡抬头带球,一边带球一边观察考验的是个人的能力,而在一些球处理问题上,足球的战术素养和比赛经验也会让你甚至不用观察便知道队友往哪里跑,继而将球提前送入合理位置,打造几套适用的战术,了解队友的跑位习惯同样重要。足球是11个人团结在一起的争胜的运动,于是即便是前场放一个尤塞恩博尔特必定无法改变局势,打造快节奏需要个人能力的支持,个人实现快节奏的基础上通过队内核心串联实现整体快节奏化,而实际上快节奏是现在乃至当下的追求,但必要的节奏变化,有时候快慢节奏的变化在实际比赛场景中都大有裨益,总而言之国内球员无法适应快节奏比赛,或许还是个人技术与战术思维达不到必要高度,这需要青少年球员尽快适应快节奏。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